親愛的同學們

以下簡單的介紹中國韻文,特別是唐詩、宋詞、元曲的由來及特點:

 

      中國自古一直有作韻文的傳統。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、《漢賦》、《樂府》皆是韻文。詩經的詩句多以四字為一句,是中國最早的韻文。《楚辭是南方文學、貴族文學,戰國時期的詩人創作,屈原為代表到了朝承接《楚辭》,發展成漢賦》,兼具詩歌散文的特徵,長篇巨製,好堆砌冷僻字。漢武帝時擴大樂府官署,採集民間歌謠,後人把樂府官署採集、創作的歌辭,統稱為《樂府詩》,或簡稱為《樂府》。樂府屬民間歌詞,字數則比較多變可被管弦也就是可吟唱樂府》是合樂的聲詩,以後凡是可傳唱的詩,廣義上都可稱為《樂府》。因此《樂府》不僅是齊言的《詩》,連長短句的《詞》、《曲》也被士人俗稱為《樂府》,如蘇軾的詞集『東坡樂府』張可久的散曲集『小山樂府』等便是。至於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古體詩》,有不固定字數的、亦有五言、六言或七言的,但句數不限不可被管弦

 

詩   

        隋唐承襲了《古體詩》的體裁,亦同時繼承齊梁時期講究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格律的要求,成為音律工整協美的近體詩,如四句的絕句八句的律詩對押韻、平仄等等格律上有更嚴謹的要求。《詩》所包含的題材多樣化,既有抒發個人情感,亦有深刻反映現實社會的作品,意境深遠,達到了甚高之藝術水平。朝作詩是科舉考試其中一個考核的項目。

 

       後因《詩》入曲,文人為增加創作的趣味性,將原本對偶工麗,句法型式規律的人詩歌,慢慢增損字句,再把整齊的句法攤破,《詞》便因此而正式產生了。《詞》正是《詩》漸趨衰微時出現的新的文學形式。《詞》的興起也受外樂傳入的影響時多外來音樂,宴會時多以外樂,《詞》便興盛起來。詞牌又稱詞調,就是歌譜與內容無關若有題目,則寫在詞牌下面。起於中唐盛唐,但於朝達到藝術高峰。

 

   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、『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,被稱為街市小令村坊小調。隨著入主中原,它先後在大都(今北京)和臨安(今杭州)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。 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,每一曲牌的句式、字數、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。雖有定格,但並不死板,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(格式規定外另加的字),部分曲牌還可增句,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,與律詩、絕句和宋詞相比,有較大的靈活性。所以讀者可發現,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,就是這個緣故(同一曲牌中,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)曲牌與內容無關只是樂譜

    代是《曲》的鼎盛時期。一般來說,雜劇和散曲合稱為曲,散曲,顧名思義,作為演唱之用。內容通俗,句式靈活。著名的有馬致遠,代表作 :天淨沙、秋思。元雜劇,其實就是元代舞臺表演的戲劇。標誌我國戲曲的成熟。包含旁白,舞蹈,文學,舞臺佈置等,所以叫雜。著名的有關漢卿的竇娥冤,王實莆的西廂記。可以總歸的說:雜劇是戲曲,散曲是詩歌。

 

 

曲,簡單來說越來越通俗,越來越平民化。
從詩、詞、曲的風格來看,三者就有非常明顯的區分。

李東琪就曾一語中的:詩莊、詞媚、曲俗。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蔡端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