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一、教學重點
- 包公判案的過程及其智慧所在。
- 人物描寫手法(對話、行動描寫)。
- 公正判斷的重要性。
二、教學難點
- 學生如何從故事細節歸納出包公的性格特徵。
- 學生能否將故事精神與生活實際連結。
三、教學流程
(一)課前導入(5分鐘)
- 問學生:如果有兩個人同時說某樣東西是自己的,你會怎麼判斷?
- 讓學生自由發言,導入課文主題「包公判案」。
(二)初讀課文(10分鐘)
- 全班分段朗讀課文。
- 教師提問理解:
- 雨傘到底是誰的?
- 包公用什麼方法判斷?
(三)細讀分析(15分鐘)
- 人物描寫:
- 包公如何透過對話與觀察判斷?
- 兩位爭傘人表現有何差別?
- 智慧與公正:
- 包公的方法有何巧妙之處?
- 若你是旁觀者,是否能想到同樣的辦法?
(四)延伸討論(10分鐘)
- 思考題:
- 如果你在校園裡遇到「同學爭東西」的情況,要如何公正解決?
- 生活中有沒有你覺得「需要像包公一樣公正判斷」的例子?
四、教學活動設計
- 角色扮演: 請學生分組模擬「兩人爭雨傘」及「包公判案」的情境,體驗故事過程。
- 判官遊戲: 教師提供幾個日常小爭執案例,學生輪流當「小包公」做判斷。
六、課後作業
- 思考題: 為什麼「公正」對社會與個人很重要?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