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水調歌頭

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。

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

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
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?

 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

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

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

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
W020161010606244632859.jpg

 本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,當時蘇軾正任密州知府。中秋之夜,皓月當空,月光如雪,人在月圓時常常會思家鄉,念親人,詞人蘇軾此時想起了已經分別七年的弟弟蘇轍。詞人舉杯望月,不禁觸景生情,睹物思人,隨作此詞。上闕:本詞開篇“明月幾時有?把酒問青天”,氣勢豪爽、瀟灑,仿佛成了天地之見局外之人,似有超然物外之神態。“不知天上宮闕、今夕是何年”,將天上與人間作時間上的對比,突出了他當時“仕”與“隱”的矛盾心理。“我欲乘風歸去,惟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”,從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出,詩人不滿與現實,企望天上的純潔,可天上又如何呢?然而天上和人間沒什麼兩樣,同樣也有不可逆轉的缺憾。“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”則是詩人的想像,詩人想像著自己已然身處“瓊樓玉宇”,與仙人一同翩翩起舞。可能是酒的作用吧,覺得月下清影好像不是在人間。下闕:“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。”轉動的月光照著華美的宮殿,照著雕花的門窗,照著難以成眠的思想思親之人,叫人覺得悽清,冷落,孤獨。按理説,月亮不應該有怨恨吧,可它為什麼常常要在人們離別的時候、在思念親人的時候才圓呢?仿佛與人過不去一般。 可事實上不非如此啊,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”及此,詞人由情感的激越轉入了理智的超脫,化悲怨為豁達,告訴人們,這原本是自然規律,沒必要死死糾纏于其中,應退而思之。那就是此人所屬發的“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蟬娟”,還有可供千里親人共賞的明月呢!只要健康常在,可以千里共賞一輪明月,共同寄託相思之情啊!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人樂觀向山上的人生態度。本詞通篇咏月,月是詞的中心形象,卻處處蘊含著人間情事。詞作虛實並舉,通篇觀之,意境在虛虛實實中跳躍,情感在幻想與現實中穿梭,思緒在天上與人世間徘徊,借自然界中月的陰晴圓缺,品味濃厚深刻的人生哲理,詞人終於求得出了出路——離合的悲歡,政途的苦悶,只可借自寬自慰來消解,只能以曠達的心態一笑而了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蔡端端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